表面上的“适应”
让我们重新思考一下幼童与母亲之间的关系。通常母亲 会以孩子为中心,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当家中有客 人长时间停留时,母亲和其余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照顾客 人上。年幼的孩子会因此觉得自己不是家里的中心,而感到 不满。所以当客人离开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大发脾气闹别 扭,发泄他们的情绪。
比上述更棘手的状况则是,当这个孩子有了弟弟或妹 妹,父母的关心就转移到新生儿身上。情绪够成熟的父母, 可以理解这种状况对孩子来说是多么严重的事,于是会尽最 大的努力关注年长的孩子。然而,情绪不够成熟的父母却办
不到,结果孩子内心便留下难以磨灭的伤害,伴随一生。更 大的问题在于,伤口隐藏在本人的潜意识里,难以察觉。
孩子想吸引心目中重要的人注意,但愿望却从意识层 面被逼进潜意识里,而有些人一辈子都受到这个隐藏的愿 望支配。他们总是愤愤不平、一脸不悦,但就连他们自身 也不太清楚原因。坏心情狹及别人,可最痛苦的还是难过 郁闷的本人。
由于他们未能准确掌握自己“欲望没有满足”的真实面 貌,所以气恼不服,但他们没有察觉到根本的渴求是什么, 便总找些稀奇古怪的理由与他人纠缠不休,或者陷入郁闷、 闭嘴不语,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能够发泄。
如果当事人是一名幼童,为了试图吸引父母关注,就会 当个“百依百顺的乖孩子”。顺从的孩子怀有失去父母关注 的心理创伤,而他们长成了言听计从的大人后,持续掩藏 着内心的伤口。同时,将想成为对方中心的愿望逼到潜意识 里,然后当个对他人言听计从的“体面大人”,最后罹患精 神官能症。
或许失去某样东西是引发精神官能症的契机,但更根本
的是“欲望没有满足”已经到了极限。
凡事都受到他人心情左右、被支配,却不曾做过自己真 正想做的事,浑浑噩噩过一辈子。真正渴望的事未能得到满 足,揣想他人的情绪,活着只为了博得对方欢心,却不曾发 觉自己真正的愿望。他们不敢对应该愤怒的对象大发雷霆, 于是用笑脸伪装自己活下去。这是表面工夫下造成的“适应 良好”。这些从小被认定为无须大人操心、没有问题的孩子, 不曾面对心底的真实自我,也不曾依从实际的自我来采取行 动,永远只想着获得周遭人们喜爱,却没发现已经从根本破 坏了他们自己。
|